科沃中文网 > 物语日本史 > 74 大东亚战争 [1]

74 大东亚战争 [1]

科沃中文网 www.kozw.com,最快更新物语日本史 !

    乃木将军的殉死

    在明治时代中,日本的进步真的是非常显著的。在刚进入明治时代的时候,还有幕府,有诸大名,国内尚未归于统一。就在这一时代中,国内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在此之上还赢得了日清、日俄两大战役的胜利,国威浩荡,日本的权益得以扩展至北达千岛、库页岛,南抵冲绳、台湾,西至朝鲜、满洲的广大空间。之前是在世界上一文不名的蕞尔小国,之后则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列国之一。如此显著的发展进步,自然建立在国民全体精诚协作、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努力之上,同时其根本则是国民对明治天皇的感激之情。

    よもの海 みなはらからと 思ふ世に

    など波風の たちさわぐらむ

    (我望四海皆兄弟,奈何风吹波涛起。)

    国のため あだなす仇は くだくとも

    いつくしむべき ことな忘れそ

    (为国寻仇讨敌时,应怀仁慈勿相忘。)

    おのづから 仇のこころも をびくまで

    まことの道を ふめや国民

    (身自仇雠心中起,踏行正道日本民。)

    子等はみな 軍のにはに いではてて

    翁やひとり 山田もるらむ

    (少年皆尽从军去,独留老翁守山田。)

    たたかひに 身をすつる人 多きかな

    老いたる親を 家にのこして

    (以身赴战何其多,空余双亲老家中。)

    はからずも 夜をふかしけり くにのため

    いのちをすてし 人をかぞへて

    (长思不觉夜已深,为国捐躯多少人。)

    暑しとも いはれざりけり にえかへる

    水田にたてる しづを思へば

    (盛夏不言暑热深,怎比躬耕水田人。)

    しづがすむ わらやのさまを 見てぞ思ふ

    雨風あらき 時はいかにと

    (贫贱民居蒿草舍,风雨来时怎可当。)

    すなどりは 子らにゆづりて 蘆の屋に

    綱すくおきな あはれ老いたり

    (渔猎让与儿孙去,芦屋结网老人哀。)

    明治天皇陛下的内心之淳朴如此,从这些御制和歌中都得以体现。在具有这样崇高内心的陛下的带领之下,全国人民得以团结一致,协力奋斗。因此当听说明治天皇陛下患病之时,人们纷纷哀痛不已,并发自内心地祈祷陛下能够尽快康复。

    因此,当明治天皇陛下驾崩之时,国民大众皆如丧考妣,哀叹悲痛,举世之中尽感昏暗冷寂,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在天皇陛下大葬之日,乃木将军以身殉死,更加重了这一悲壮的气氛。乃木将军本人不仅从未居功自傲,沉溺于荣誉之中,反而审慎俭行,如同古代武士一般生活。明治四十四年秋天,陪同天皇陛下出席在久留米举行的大演习之际,乃木将军的宿舍被安置在了水天宫的神主真木家里。在邀请将军入座的时候,将军坚持不用坐垫而是直接保持正坐姿势坐下。人们纷纷劝将军坐在坐垫之上的时候,将军说出了以下的话:“这里是真木(和泉守)先生的尊宅,并非区区乃木之流配坐坐垫的地方。”当时的达官显贵众人之中,除了乃木将军之外,还能有谁有如此深厚的内心世界,会对日本历史上值得尊重的人如此看重呢?

    明治精神的衰退

    拥有明治维新精神的人物,在这一时期前后大都相继谢世。谷干城(七十五岁)与小村寿太郎(五十七岁)于明治四十四年去世。就像是与维新道别的象征一般,德川庆喜(七十七岁)也于大正二年与世长辞。于是,从这一时期前后开始,明治维新的精神,即历经水户学、崎门学、国学锤炼而成的忠君爱国、质朴刚健、舍身进取的精神,开始逐渐衰退。大正三年,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教师的哲学家柯贝尔(Koeber),悲叹自己所喜爱的日本因为浅薄地模仿西洋文明,而丧失了原本高贵而纯粹的文化,原本纯粹的日本仅仅残留在乡间的百姓和渔夫之中;他还认为,对于那些模仿西洋文明而行事的人们来说,那将欧美世界引入迷途的民主主义越来越容易将他们诱惑。虽然柯贝尔的话有所警戒,但从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追随这一诱惑的风潮已经强而有力地席卷而来了。

    学问研究之中,宪法学与国史学具有明确国家本质,并维护其健全施行的特殊且重要之使命。然而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这一时期的宪法学研究,则完全沉醉于逻辑的周密性,全然不顾祖国的历史;国史学更是独断地拘泥于史料,而忘却了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容。明治四十四年出现的“南北朝正闰问题”等就是这一现象的表现。明治天皇躬亲制定宪法的深思熟虑也好,颁行与宪法表里相衬的“教育敕语”的圣谕也好,此外水户学二百数十余年来的苦心孤诣也好,似乎在这一时期全都被抛在了一边。

    与此同时,人心也开始变得骄奢了起来。人们从欢喜于日俄战争的大胜开始,自然而然地开始流于奢侈的生活,倾向于轻薄的观念。明治天皇有感于此,于明治四十一年十月下达诏书,劝诫大家励行勤勉与俭约。当年为旧历戊申年,因此这一诏书又被称为“戊申诏书”。在这样一种全社会向骄奢的生活方式倾斜之际,如果人们能够有幸听闻明治天皇陛下所的御歌,或者拜读了上述诏书,或者目睹乃木将军朴素的生活状态,恐怕都会发自内心的反省和自我约束吧。

    明治天皇陛下的这首和歌如下(ことそぎし就是朴素的意思)

    ことそぎし 昔の手ぶり わするなよ

    身のほどほどに 家づくりして

    (不忘当年清贫日,只身之力起家业。)

    然而,明治天皇陛下仙逝,乃木将军又以身殉死。人们的生活变得奢侈起来,个人主义、社会主义、自然主义等,虽然名字各个不同,却都是忘记历史、轻视国家、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考虑的,这种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就万事大吉的风潮愈演愈烈。

    风潮之外,还有暴风雨。中国爆发革命运动、清朝灭亡,这是在1912年,日本明治四十五年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日本大正三年。这次大战前后持续了五年之久,其间俄国灭亡,俄国变为共产党的天下,时值1917年,也就是日本的大正六年。

    这一系列动乱以及战争本身,虽然对日本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思想以及经济层面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迫切需要深谋远虑的时刻,日本却不幸地欠缺这样能够进行指导和谋划的人物。自大正元年到十五年这十五年的时间里,内阁更迭十三次,政界无法稳定,这从每届内阁短暂的寿命上也就一清二楚了。

    满洲事变

    俗话说“祸不单行”,在这段时间里又产生了另一个难题,那就是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排斥。到日俄战争为止,美国都是对日本最为亲切的发达国家。《朴次茅斯和约》签署前后,美国对于日本的亲切关怀,是日本没齿难忘的事情。然而当日本战胜俄国之后,美国的态度便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其中一项表现就是在移民问题上。美国原本是标榜自由而成立的国家,因其领土广阔而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美国所接收的移民中,包括十万意大利人、九万俄罗斯人。来自日本的移民最初是非常少的,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人数有所增加,但也只不过有一万二千人而已。其后日本移民数量一直都维持在这一水平,却逐渐遭到排斥,到1907年(明治四十年)两国达成君子协定,日本开始自发地限制移民数量,从此以后移民人数再没有超过一万人。然而,这仍旧成了问题,在1924年(大正三年),美国参众两院一致通过了排斥日本移民的法案。

    “祸不单行”,向东发展的道路遭到遏制的日本,在向西发展的道路上也遭遇了阻碍。那就是控制满洲的张作霖对日本的权益不予认可。于是昭和二年七月,时任满铁总裁的山本条太郎为了直接与张作霖进行交涉,于十月十日前往北京(当时称北平)。张作霖当时居住在北平,自称大元帅。在十一日两人的会面中,山本提问、张作答的情况,如下所述:

    问:满洲如今免受俄国的占领,正是日俄战争的结果,您同意这一点吗?

    答:同意。

    问: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付出了战死十万的代价,满洲的山野被这些死者的鲜血所染红,您同意这一点吗?

    答:同意。

    问:那么你又为什么对满铁的经营充满怨言呢?

    答:不,我并没有怨言。

    三问三答之后,对张氏的回答感到满意的山本,就在当场坐着睡着了,还响起了如打雷一般的鼾声,这令张大帅十分惊讶。可是张作霖在次年从北京撤退的途中,在奉天被炸死,与山本的会谈无果而终,性格豪迈的山本也就此离职。这一时期日本在满洲的权益越来越受到侵犯,但是政府未能采取果断决绝的态度。从大正元年到昭和六年,足足二十年的时间里,内阁更迭了十七次。政争激烈,政局不安,由此可知。国内的政治出现分裂,就是遭到外国欺侮的原因。昭和六年,在满洲万宝山,发生了二百名来自朝鲜的农民遭受暴行、中村大尉被中国士兵杀害的事件;在这之后的九月十八日,奉天郊外的柳条沟发生了炸毁铁路的事件,以此为导火索战争爆发。当时在满洲的日本关东军只有不过一万五六千人,然而一旦战争开始,他们却在很短时间里便击败并压制住了满洲方面的二十万大军。次年(昭和七年,1932)三月一日,“满洲国”宣告独立;同月九日,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成为“满洲国执政”;昭和九年三月一日,执政变为皇帝,“满洲国”变为“满洲帝国”。

    这一事件的不幸之处在于,日本与美国的友谊由此而遭受严重损害。美国大概从日俄战争时期开始就对满洲充满兴趣了吧。朴次茅斯会议的时候,得知俄国要将满铁让与日本一事的哈里曼(Harriman)趁小村外务大臣前往会议不在国内期间访问日本,提出满铁由美国投资,日美两国共同拥有均等权益的提案,政府与元老们甚至都对此表示了赞成,然而当比哈里曼的到来略晚回国的小村外务大臣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大吃一惊,立刻取消了这一约定。此外,四年后的明治四十二年,美国国务卿诺克斯(Knox)又提议美国与中国同盟,从日本和俄国两国手里购买满洲铁道,满洲问题由列国共同协力解决,不过遭到了小村外务大臣与俄国的一致拒绝。满洲事变爆发的时候,美国时任国务卿史汀生(Stimson)则对日军的行动表示了强烈谴责。

    在此前的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时期,从1905年到1909年担任国务卿的鲁特(Elihu Root)对日本的这一行动表示了深刻的理解,他强调满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日本具有特殊权利的地区,当日本在这一地区有必要做出自我防卫之时,其他外国不应该予以反对。驻日代办尼维尔(Edwin Neville)也劝告美国不应该介入这一问题,可是史汀生对这些声音都置若罔闻,这对于日美两国来说都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之后再至昭和八年(1933)二月,由于满洲问题的影响,日本不得不选择退出国际联盟。而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中国北方缔结停战协定,满洲归于稳定;昭和十一年十一月,日德签订防共协定,日本与德国遥相呼应,采取防御共产主义的姿态,满洲也加入了防御战线。

    大东亚战争爆发

    然而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在中国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那就是西安事变。虽然事件很快就得以解决,不过从这以后,国民党政府转而与共产党握手言和并推行排斥日本的方针。对于日本与中华民国双方来说,深深的不幸就从这一刻开始了。这一不幸的具体表现,就是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七日夜晚在北京郊外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这本是在执行夜间演习任务的小股日本部队,在遭到中国军队射击后不得不还击应战的事件,而如果综合各方面相关人士的言论来看,这一事件大概是某些希望日本与中国开战的第三方人士所为,并最终导致了日中双方都情绪激昂亢奋地投入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实在是令人遗憾。

    由此,中国事变爆发。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首都南京沦陷,蒋介石将重庆设为临时首都。次年六月赢得徐州会战的日军,又于十月攻陷广东与武汉。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因为秉持着日本与中国同盟以谋求亚洲和平的信念,于十二月逃离重庆前往印度中国,并于昭和十四年移居上海,昭和十五年三月三十日,在南京建立了新的中央政府。日本对此深表喜悦,对其进行协助扶持,也就自不必说了。

    在这期间,欧陆大战爆发。德国于1939年(昭和十四年)吞并捷克,与苏联瓜分波兰;到次年五月,德军突袭比利时、荷兰,将英军逼至敦刻尔克,进入巴黎降服法国,并最终于1941年(昭和十六年)六月与苏联开战。欧洲的大乱与亚洲的纷争相互影响,激愤与诡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终于,美国开始逐步介入这些纷争。美国于昭和十四年七月,废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通过提供借款对蒋介石主席予以援助的同时,对日本进行经济上的压迫。昭和十五年七月,被任命为总理大臣的近卫文磨虽然为了谋求缓和与改善日美关系而拼命努力,却因为美国总统的影响而无功而返,问题开始变得愈发严重。昭和十六年十月,近卫内阁辞职,陆军大将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首相,到此时日美交涉问题上仍旧留有一线希望,可是十一月二十六日,日本收到了来自美国务卿赫尔(Hull)的美方回应。其中第三条称,日本必须从中国以及印度中国,撤出全部陆、海、空兵力以及警察部队;第四条规定,只承认蒋介石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除此之外的其他政府一律不予承认。对于日本来说,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同意的。后来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印度的巴尔法官(Pal)对此就认为,即便是像卢森堡(人口三十万)和摩纳哥(人口两万)这样的袖珍小国,被施加如此无理的要求的话,也会诉诸战争的。而首先相当明确的一点是,十一月二十六日在美国总统官邸进行的重要会议中,在断定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日本毫无疑问会立刻开战之后,依然决定提出这一要求。

    一般人们所熟悉的说法是日本对于自己的武力过分自信,于是突然发动了珍珠港偷袭,激怒了好不容易才在和平谈判中关系有所改善的美国,并使后者卷入大战,然而事实是这场战争并非日本因自身的喜好而掀起的,日本为了回避开战而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却全都化为虚无,最终被裹挟着陷入了战争之中。然而一旦明白战争不可避免之后,日军的战斗也是相当强的,举几例如下。

    第一,偷袭夏威夷的珍珠港作战。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清晨,日本海军空袭珍珠港,击沉敌军战舰六艘、重巡洋舰一艘、油罐船两艘、破坏战舰两艘、重巡洋舰一艘、乙级巡洋舰六艘、驱逐舰三艘、补给舰三艘,击毁飞机约三百架。美军战死两千四百人,伤员超过一千人。

    第二,击沉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战舰。这是英军所夸耀并十分依赖的当时最大最强的战舰,甚至有人说只要有了这艘船,日本海军就不足为惧。英军将这艘战舰安置在新加坡,以威吓日本。等到开战之后,此舰与战舰反击号(Repulse)一起北上而来。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日本海军航空部队发现敌舰并于午时零点十四分开始攻击,至午后两点二十九分轰沉战舰反击号,威尔士亲王号左舷倾斜并开始撤退,在两点五十分发生大爆炸而沉没。英国首相丘吉尔(Churchill)在听说这一报告之时,慨叹道:“随着这两艘战舰的沉没,大量的努力和希望,以及计划全部都化作泡影。如今印度洋也好,太平洋也好,英美的主力战舰连一艘也没有,日本掌握了制海权,我们则处于弱势而无法防卫。”

    第三,攻陷新加坡。此地是英国压制东洋的重要据点,足以匹敌日俄战争中旅顺对于俄国的重要程度。东接香港延伸至上海,西望缅甸国延伸至印度,新加坡要塞居于中央,睥睨东洋,被认为是易守难攻的。然而日本陆军于昭和十七年二月八日开始攻击,到十五日便将其降服。

    大东亚战争的余波

    这以后,战线向四面推进,日军占领的地区包括印度支那、缅甸、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菲律宾、新几内亚、关岛、威克岛以及其他诸岛,北达阿图岛,南抵瓜达尔卡纳尔岛。然而,致命的问题在于日本没有丰富的物资。仅仅是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作战,消耗的物资自然也是非常多的,补给却面临着巨大困难。加入敌军一方的国家数量众多,虽然日本也有同盟国家,但都各自处于战争之中,没有顾及他国的余地。当时与日本交战的国家有四十五个,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四个,合计四十九国,另外有中立国十一个;与此相对,与日本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只有德国、意大利、伪满洲国和泰国而已。因此以速战速攻不断取胜的日本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而逐渐处于弱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大东亚战争又持续了五年的时间,到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十五日,天皇陛下下达终战诏书,战争终于结束了。就在这之前,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造成了历史上空前残酷的伤害,甚至波及大量的妇女和儿童。人们虽然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不过随着诏书下达,陆军也好海军也好,全都含着眼泪放下了武器,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战败也是无可奈何的。从这时起到昭和二十七年四月为止,足足八年的时间里,日本处在被占领的状态下,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的支配。成为指挥官的就是美军元帅麦克阿瑟(MacArthur)。美军的占领政策最开始打算从军事、产业、政治等方面全面削弱日本,以防止日本再度崛起,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制定新宪法(昭和二十二年五月三日施行)、新民法(同二十三年一月施行)和《神道指令》,以及对战犯进行审判和处刑,并驱逐国家主义者。然而很快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反感和对立激化,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占领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动摇。

    于是到昭和二十六年(1951)八月,各国于旧金山召开和解会议,除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各国之外的四十八个国家签署讲和条约,次年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条约生效。占领军总司令部于即日起废除,日本国之独立从即日起恢复。其中还有两件不幸的事情。其一,美国挟战争胜利之余威,在八年的漫长岁月中以不被限制的权力对日本进行肆意的处理;其二,日本由于习惯于这段漫长时光中的隐忍屈从,到了恢复独立的时刻,却失去了对基于占领政策而制定的法规制度进行改正的见识与气魄。

    由此观之,大东亚战争在留下巨大伤痕的情况下结束了。因为这场战争,日本所失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原本是从感叹于日本在满洲的权益遭到侵犯,以守卫日而战争的成果为出发点而开始的战争,然而结果却是失去了更多的东西。特别需要惋惜的是二百数十万战死的有能力有作为的男子;然而这种不幸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将全世界都卷进了野心、憎恨与阴谋的旋涡。延续数年的死斗之后,有国战胜,有国战败。战败之国损害巨大,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德国失去了大量之前所支配的土地,还被划分为东西两半,双方对立尖锐,陷入了非常艰难的状态。英国取得了胜利,丘吉尔首相昂然言道:“像日本人一般,被打碎为齑粉,想要再度崛起起码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就是这个英国,至此为止都是将“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心脏”,对如此看重的印度的独立却也无可奈何。1947年(昭和二十二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独立,次年缅甸与锡兰独立,而独立之风气愈盛,也传到了马来亚以及非洲各地。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威尔士王子号被击沉,被夸耀为永不落城的新加坡也被攻陷,如此巨大的变动,即便是伟大如丘吉尔,恐怕也想象不到吧。

    而如果看中国,汪精卫认为中国必须与日本和解,手牵手维护东亚和平却遭到反对,在英美的援助之下试图打倒日本的蒋介石主席,在重庆坚持了长期的苦战之后终于作为胜利者回到了南京。然而他在那里待了仅仅四年,就被中共的军队所取代了。此外美国与日本作战的直接动机,原本是防卫日本在满洲与中国的力量,然而战争一旦结束了,满洲也好中国也好,却全都变成了共产党的地盘。与此相比收获最大的看起来就是苏联了吧。然而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Stalin)的险恶阴谋也暴露了,不仅受到全世界的批判,更被其国民所憎恶,不得不说是非常之耻辱。如此看来,这场大战,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胜利和真正的幸福吧。

    国民精神的高扬

    但是,日本也并非没有志气。对于欧美诸国对亚洲的侵略,发出了最早也是最深刻的慨叹的日本,最后在日本自己也受到这一侵略的重压之时,勇敢地发起了夺回亚洲自由和独立的大东亚战争,在日本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也为亚洲带来了独立。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的独立,如果没有大东亚战争是不可想象的。况且独立的热潮并未就此止步,非洲的殖民地也都相继独立,如今世界上独立国家的数量已经是战前的两倍。

    不过,比起这样的外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的高涨。虽然从无可奈何地被卷入战争的原因来看,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可是一旦开战,当面对这一国难时,全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忠义勇猛的精神,与曾经人们在日清、日俄战争时期发挥出的精神相比,并未有丝毫的退步,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本来稳健,甚至说温柔乃是日本人的性格。这样的日本人却是如此勇敢地进行战斗,正是因为怀有“一旦有所缓急,则奉义勇公以护翼天壤无穷之皇运”的愿望。缅甸独立的英雄,一位叫作奥达玛的僧人在昭和四年访问日本的时候,曾经预言说“日本会灭亡”,问他“为什么”的时候,法师答道“明治四十三年第一次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情温和,对皇室充满尊敬的念头,此乃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好情景;然而如今这些东西全都被破坏了”。然而由于从大正道昭和初期流行的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几近消亡,令人怀念的日本的道义在这一时期仍旧根深叶茂地存活了下来,等到遭逢国难之时,又再一次爆发了出来。这里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那就是海军少佐黑木博司的事迹。少佐于大正十年出生在岐阜县下吕町,昭和十三年年底,从岐阜中学考入位于舞鹤的海军机关学校,在太平洋上战云风起云涌的昭和十六年十一月毕业,被编入战舰山城号,之后被任命为海军少尉,但是他自愿接受了特殊潜航艇的训练。昭和十七年夏天开始,战局逆转,攻守形势转换;于是在昭和十八年正月初一,二十三岁的黑木少尉切开手指以血书写下了下面的和歌:

    皇の為 命死すべき 武夫と

    なりてぞ生ける 験ありける

    (为报天皇命当绝,武夫所生为此验。)

    此乃幕末志士佐久良东雄所作之歌,如今则正应和了少佐的心声。当年二月,少佐自己咏和歌数首,皆以血书写就,其中的两首如下:

    伊はそむき 独は敗れん きのなけん

    葉月長月 近きを如何せん

    (意叛德降更无援,八月九月近如何。)

    国を思ひ 死ぬに死なれぬ 益荒雄が

    友々よびて 死してゆくらん

    (心思报国死生何,呼朋引伴赴黄泉。)

    伊就是意大利,独就是德国,叶月乃是八月,长月则是九月,“物無けん”大概是说日本物资匮乏的意思吧。当时,日、德、意三国已经缔结了同盟,少佐却预言这一年的夏秋之际,意大利将会脱离同盟,德国则会战败,日本便将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事实上意大利在七月发生了政变,九月则全面投向了敌军阵营。判断德、意两国的形势将会在半年之内发生变化的这一预言,并非得到了什么特别的情报,仅仅是出于忧国忧民的至诚之直觉,而一举言中。这一时期少尉从昭和是半年四月一日开始,不用墨不用钢笔水,而是仅仅用从手指淌出的鲜血写下每天的日记。将对开纸折一折,每一面作为一天的内容,一日大约写三行,第一行一定是以大字写下的“天皇陛下万岁”;第二行的内容或是“神国不灭”,或是“忠孝一本”“神州男儿誓不屈”“必死殉皇”“举族殉皇”等文字,挥洒淋漓;第三行就是日期和落款。少佐从很早开始崇拜楠木正成,自号慕楠,此外还敬慕真木和泉守,而这些精神就在这里体现了出来。少佐这种忧国忧民的至诚,最终令其创造出了自杀式鱼雷“回天”。昭和十九年五月八日,此时已经升任大尉的黑木博司,提出极其豪迈并切合实际的建白书《急务所见》,请求以这一从未有过的兵器进行非常规作战。这一建白书长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全部由鲜血写成。大尉在这一年秋天的九月六日,在训练中不幸殉职,虽然他以二十四岁的英年早逝,但是其制作的回天,则由怀抱着黑木少佐遗骨的盟友驾驶,向美军舰队所聚集的乌利西基地发动了攻击。此后,回天共计出击约一百四十余次,全都是乘风破浪地远袭敌舰,必然会命中舰底而将其爆破,令敌军闻风丧胆。可是研究出这一方案,并指挥作战的黑木少佐本人,年方二十四岁弱冠之龄,如果算满龄则仅为二十二岁,性格温厚,面色红润,乃是非常纯情的青年之人。能够开发出这一未曾出现过的武器,考虑出超乎常识的作战方式的原因,也仅仅是出于忠君爱国之至诚难以抗拒而已,因为除此之外再无摧毁敌军之计策。少年航空兵、海军预科练习生,此外包括陆军和海军的各个部队,都充满了这样非常纯情的勇士。倘若没有这种爱国的至诚,这样一个各方面物资都极度匮乏的国家,要怎样在四面皆敌的情况下,坚持大战足足五年之久呢?

    这些纯情的青年们满怀的爱国的至诚,以及适逢多事之秋便以身殉国的气概,都来自幼时父辈祖辈口耳相传的遗训,来自少年时所学的日本历史,来自基于这些历史的明治天皇的圣谕,即教育敕语。遭遇前所未有的国难之时,便认真守护国家,这实际上不正与过去的那种纯粹的道义之心一样吗?那么从今往后,要战胜遗留下来的数不胜数的伤害和困难,以日本国为拥有崇高的传统之光的国度这一身份,为全世界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幸福而贡献力量,这种精神不也正是与过去一样的那种纯粹的道义之心吗?

    * * *

    [1] 本章内容涉及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以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甚至和平宪法观念等重要内容,而作者在面对上述问题时通过截取和模糊运用史料,建构各种错误的逻辑理论以达到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甚至积极宣扬侵略战争正义论的目的,构成了他本人所推崇的“皇国史观”的重要部分,也是日本极端右翼团体的思想来源之一。作者在本章中所推崇的乃木、黑木等例证,也正是军国主义日本无视基本人道和国民幸福的最好反证。————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