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作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科沃中文网 www.kozw.com,最快更新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 !

    奥利弗·克伦威尔最终获胜

    精彩看点

    查理一世被定叛国罪————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平定爱尔兰之乱————查理二世成为苏格兰国王————出兵苏格兰————查理二世逃脱

    查理一世生前的所作所为都不像他走向断头台时表现得那般坦荡。他虽然一直认为自己代表着正义力量,但常常为了达到自身利益而不惜使用各种卑鄙的伎俩。在他看来,这些伎俩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合法利器,但实际上成了他最终被处死的加速器。英格兰人民呼唤平等,反对君主专制,而查理一世认为,只有拥有绝对权力的国王才能为人民谋福祉。他在被处决前不久写的一本关于一位罗马帝国诗人的书中就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他受骗了,再好的诸侯都不会给人民自由。只有一心向善的国王才能赋予他们自由。”

    军事领袖反对查理一世的这一观点,誓要将他送上白厅的断头台。意图再好的政治犯罪都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而查理一世背弃《纽波特条约》与苏格兰人私通的行为更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法庭审判并非完美无缺,对查理一世的判罚不完全符合法律程序。法庭的法官和审判员是为了迎合军事领袖的意愿而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明白应该如何为查理一世量身定罪。为了将查理一世法办,军事领袖们首先清洗了下议院中的长老派议员,越过上议院组建了新的法庭,让法庭按需修订法律。因此,将查理一世押往军事法庭成了合法行为,判处他死罪后立即处死他也成了合法行为。

    事实上,议会军向来行事谨慎,尽量避免动用武力。历史上,这样的军队并不多见。议会军认为,在追求正义事业的过程中,笔杆子和枪杆子同等重要。不过,议会军无法忍受如下的现实:自己做出的牺牲将付诸东流;愚蠢至极的偏见占据上风;终日盼望查理一世会做出改变,但并无结果。只有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正义才能得到伸张,人们的思想才不会像保守的长老派那般荒谬!该结束的似乎都没有完全结束。武力也已动用,但于事无补。和曾经聚集在查理一世身边的残余势力斗争已经够糟糕了。但更加糟糕的是,这些残余势力居然将心胸狭窄、刚愎自用的王子[1]拥为圣洁的斗士,喊出了要追随他的口号,希望跟着他同破坏英格兰法律并窃取英格兰政权的军队做斗争,重新夺回权力。

    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后,新一届政府也随之成立。四十一名议会要员和军队高官组成了国务委员会,行使国家政权。这时,上议院已不复存在,仅有部分议员出席的下议院(很少有超过五十人的时候)扮演着议会的角色。而在下议院中,国务委员会委员又占了大多数席位。因此,国务委员会能以议会的名义颁布法令。在和平时期,如此荒唐可笑的议会是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的;毕竟军队也希望看到一个真正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但在动荡时期,军队疲于应付各种大小战事,军事领导人根本无暇顾及宪法修订事宜。在各级将领中,极端疯狂的思想暗流涌动。不过,所有兵变计划均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铁腕控制下胎死腹中。

    内战结束后,平定爱尔兰成了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首要任务。自1641年大屠杀[2]发生后,爱尔兰就一直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王党派残余势力和爱尔兰当地的罗马天主教徒在都柏林集结起来,准备共同对付驻扎于此的议会军。都柏林一旦沦陷,爱尔兰将独立,然后向英格兰国内的王党势力伸出援手。1650年8月15日,奥利弗·克伦威尔抵达都柏林。1650年9月11日,他率军攻占德罗赫达,然后下令处死两千名俘虏。尽管屠杀战俘在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战场上每天都在上演,英格兰的战场上也不无先例,但奥利弗·克伦威尔还是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决定找一些借口。他写道:“我深信,上帝也会惩罚这些野蛮之徒。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唯有如此,今后才不会再有无辜者遭难。不对他们痛下杀手,我们日后必将后悔。”德罗赫达大屠杀拉开了序幕。之后,韦克斯福德被攻陷,大屠杀再次上演。接着,许多城池纷纷投降。1651年春,奥利弗·克伦威尔将后续工作移交给了继任者,准备离开爱尔兰。这次远征爱尔兰收效明显。1652年,战争结束,英格兰收复了爱尔兰四个省中的三个。原先的地主均被赶出了家园,只能在康诺特的荒野中求生。

    德罗赫达大屠杀

    韦克斯福德大屠杀

    奥利弗·克伦威尔必须返回英格兰了。欧洲列强对新生的英吉利共和国充满了敌意:一位驻荷兰大使在海牙被杀;一位驻西班牙大使在马德里遇害。流亡的蒙特罗斯伯爵詹姆斯·格拉汉姆欲重返苏格兰复仇。1650年春,蒙特罗斯伯爵詹姆斯·格拉汉姆登陆奥克尼群岛,但抵达凯瑟尼斯后发现,没人响应他的起义号召。苏格兰北方人不嫉恨阿盖尔侯爵阿奇博尔德·坎贝尔,也不希望有国王统治他们。最终,蒙特罗斯伯爵詹姆斯·格拉汉姆被俘,并且在爱丁堡以叛国罪被处以绞刑。

    苏格兰人虽然无法忍受蒙特罗斯伯爵詹姆斯·格拉汉姆的行为,但没完全放弃拥立一位长老派国王的念头。他们邀请年轻的查理二世前来苏格兰做国王。1650年6月24日,查理二世抵达苏格兰,极不情愿地在《国民契约》前宣了誓。让生性懒散的查理二世担任苏格兰国王的想法实属荒谬,但苏格兰大臣们可以趁机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还是毛头小伙的查理二世。查理一世刚被处死不久,苏格兰人便拥立查理二世为国王。这让奥利弗·克伦威尔焦虑不已。如果处理不当,不仅苏格兰人会支持查理二世,众多英格兰人也会加入支持查理二世的行列。虽然查理一世的头颅已经落地,但他对英格兰人的影响尚未被根除。

    查理二世

    奥利弗·克伦威尔迅速赶往苏格兰,欲将“闹剧”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无论如何都不愿出兵。他说他不明白苏格兰人为什么无权按自己的意愿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1650年7月22日,英格兰军队越过边界。1650年7月28日,英格兰军队抵达爱丁堡城下。但面对苏格兰的重兵防御,英格兰军队攻城无望。为了不让军队挨饿,奥利弗·克伦威尔只得下令撤军。1650年8月31日,英格兰军队撤到了邓巴。

    英格兰军队现在进退维谷,苏格兰人断了其返回英格兰的道路。一边是大海,另一边是山脊,山上还布满了苏格兰的士兵。看上去,英格兰军队插翅难逃。然而,苏格兰人没能沉住气。1650年9月3日上午,苏格兰士兵从山上冲了下来。奥利弗·克伦威尔看到了转机。苏格兰士兵刚到山谷便遭到了英格兰军队的猛烈攻击。苏格兰军队阵脚大乱,慌忙后退,而胜利者则高呼着“把上帝的敌人赶回老家去”的口号,乘胜追击。

    奥利弗·克伦威尔率军迅速攻到了爱丁堡,在对长老派大臣一番恩威并施后,大部分人很快便向他俯首称臣了。只有一支部队拒绝归降,蛰伏了起来,在冬春两季悄悄地积蓄着力量。

    1651年8月,这支部队决定反攻。此时,英格兰国内的一场叛乱也让奥利弗·克伦威尔无法在苏格兰久留。当苏格兰人带着查理二世一路向南挺进时,奥利弗·克伦威尔率军在其后紧追不舍。苏格兰人的希望落空了,英格兰民众对奥利弗·克伦威尔十分畏惧,没人敢支持这支苏格兰部队。没有获得任何援助的苏格兰部队艰难行至伍斯特时被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部队追上了。苏格兰人难逃被杀或被俘的命运。奥利弗·克伦威尔写道:“虽然可以对他们施以仁慈,但我不想那样做。”此后,奥利弗·克伦威尔在英格兰就再也不必动用武力了。

    邓巴战役

    查理二世在战斗中逃脱了。不过,这同时省去了奥利弗·克伦威尔到底该如何处置他的麻烦。查理二世逃到了一位王党派乡绅家中,这位忠诚的乡绅没有出卖他。后来,人们才得知,查理二世爬上了一棵大树,躲过了搜寻他的骑兵。后来,他又化装成一名仆人,骑马跟在一位贵妇后面逃到了布里斯托尔。到查茅斯后,他想雇一艘大船去法兰西,但船长拒绝了他。最后,到了当时还是个小渔村的布莱顿,他才坐上船,安全逃离了英格兰。

    注解:

    [1] 这里是指后来复辟成功的查理二世。————译者注

    [2] 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英格兰王室大肆迫害爱尔兰天主教徒,大规模没收爱尔兰人土地,并将大量英格兰移民迁入爱尔兰。1641年10月23日,民族起义,屠杀了大量定居于乌尔斯特地区的英格兰新教移民。————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