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作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科沃中文网 www.kozw.com,最快更新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与清教徒革命 !

    弹劾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及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率军远征罗伊岛

    精彩看点

    查理一世与路易十三的关系————约翰·艾略特爵士————弹劾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查理一世号召臣民捐款————英法矛盾————英法战争————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率军出征————罗伊岛战役————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铩羽而归

    查理一世与法王路易十三的关系非常微妙,这让他的处境非常危险。路易十三对查理一世背信弃义再次迫害英格兰天主教徒的做法非常不满,而查理一世自己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法兰西内政。拉罗谢尔的新教徒曾一度反抗路易十三的统治,詹姆斯一世生前头脑发热,竟然派了一支英格兰舰队前往法兰西帮助路易十三镇压叛乱。1625年春,查理一世和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想将英格兰舰队撤回,但又不愿公开毁约,于是密令舰队指挥官假装哗变,这样就有理由不顾路易十三意愿将舰队撤回英格兰了。计划实施得非常成功。但不久有消息传来说,路易十三和反叛者和解了。查理一世盘算着,这下可以派舰队过去了,既巴结了路易十三,还不用真出力。结果,和解只是谣言,路易十三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就接受了查理一世的美意。不明就里的英格兰人则指责查理一世居心叵测,竟然派舰队去镇压国外的新教徒。

    拉罗谢尔

    查理一世还有不少做法让法兰西人不满。他曾指控法兰西船无权运载西班牙货物,并下令扣押了那些法兰西船,并将船上的货物卖了。为避免破坏与法兰西的盟约,查理一世还做了许多欠考虑的工作。他想方设法在路易十三与其反叛者之间斡旋,目的是在神圣罗马帝国战场上与法兰西合作。查理一世这样自相矛盾的做法迟早会让他与路易十三反目成仇。

    查理一世召集起了新一届议会,但上届议会中的许多领导人并未到场。查理一世自作聪明地将他们安排到了各郡当郡长,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无法到威斯敏斯特任职了。然而,这次计划和向法兰西派舰队的计划一样以失败告终。议会选出了一位更有才干的领袖————约翰·艾略特[1]爵士。

    约翰·艾略特爵士是英格兰当时最负盛名的演说家,但在上届议会中很少发表个人意见。作为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的门人,他一直不愿承认自己的主人是阻止英格兰发展的历史罪人。不过,一旦承认了,他就对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深恶痛绝。他深爱着英格兰,就像伯里克利[2]深爱着雅典一样。他对下议院充满了信任,认为下议院是反映国家集体智慧的地方,国王需要经常咨询下议院,以获得治国理政的智慧。正因为有这种赤诚的爱国之心,约翰·艾略特爵士才会有无比高洁的信仰,才会憎恶所有卑鄙之事。在查理一世的红人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身上,约翰·艾略特爵士看到了贪婪、自私与叛国。

    约翰·艾略特爵士

    管理失策给英格兰带来了诸多灾难,而约翰·艾略特爵士发现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正是奸诈卑鄙的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因此,他自然会提议对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进行彻查。不久,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便遭到了下议院的弹劾,有关他犯案的故事,无论真假都不胫而走。考虑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上议院与下议院一致认为应该严惩大权独揽的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

    查理一世对此恼羞成怒。一天,他听到约翰·艾略特爵士将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称为“塞扬努斯[3]”后说道:“他要是塞扬努斯,那我还是提比略[4]呢!”下议院看到的是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性格中最糟糕的一面,而查理一世看到的是他最优秀的一面————坦率果敢、忠心耿耿。因此,为了力保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查理一世果断地解散了议会。

    查理一世没有从下议院筹到战争经费,就寄希望各地臣民捐款。他向每个郡都做了动员,但几乎所有臣民都选择了装聋作哑。

    有人向查理一世建议说,虽然他不能强行向臣民收钱,但可以向他们借钱。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卢特吃败仗的主要原因就是查理一世承诺的军费没有到位。为了兑现承诺,查理一世只得强行让臣民借钱给自己。

    资金尚未筹到,其未来去向已不可能再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那里了。法兰西和英格兰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路易十三在杰出政治家黎塞留的建议下,与国内的新教臣民尽释前嫌,希望以此换来查理一世在神圣罗马帝国战争中的积极行动。查理一世无钱打仗,只好在团结盟友方面动脑筋,将自己标榜为法兰西新教徒的保护者。路易十三不敢轻易卷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担心查理一世借机鼓动法兰西国内的新教徒发动叛乱;他准备去围攻拉罗谢尔这个被新教势力控制的港城,因为它想要独立出去。此时,查理一世则认为自己应该支持拉罗谢尔的新教徒同路易十三斗争。

    卢特战役

    英法之间的矛盾还有其他诱因。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从法兰西带过来的侍从挑唆她向法王路易十三控诉查理一世违背了支持天主教的誓言,也给她造成了莫大的伤害。查理一世则说,只要这些侍从待在身边,他就不能将妻子视为家人。于是,他不顾当初的承诺,把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的侍从全部赶出了英格兰。

    这就直接导致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查理一世欲向臣民强行借款以解燃眉之急。首席大法官拉努夫·克鲁[5]认为此举不合法,结果被免了职。拒绝出钱的穷人被抓壮丁后派往国外服役,而拒不捐钱的富人则被投入了大牢。查理一世通过这一苛政搜刮了不少钱财。除少数士兵被派往神圣罗马帝国支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外,一支由上百艘船及众多士兵组成的庞大舰队将在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的率领下前去解拉罗谢尔之围。

    拉努夫·克鲁

    1627年7月12日,与法兰西军队一番激战后,英格兰军队成功登陆罗伊岛。如果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能拿下该岛,形势对拉罗谢尔的防御战将十分有利。1627年7月17日,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下令围攻该岛的圣马丁要塞。因为圣马丁要塞地势险要,英军的作战计划由围攻变成了封锁。1627年9月27日,圣马丁要塞内的补给只能维持三天了,守军做好了投降的心理准备。但当天晚上,三十五艘法军小船凭借风势突破了英军的封锁,为守军送来了两个月的补给。

    英格兰军队登陆罗伊岛

    英格兰军队包围圣马丁要塞

    英格兰军队进攻圣马丁要塞

    受疾病影响,英军不断减员。不过,如果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能及时得到增援,那么战争会顺利进行下去。查理一世在国内不断给大臣们施加压力,但财力和兵力仍旧捉襟见肘。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升迁过快,并且得到查理一世太多恩宠,这一切让朝廷的高官对他极其不满。除了卑躬屈膝之辈,官员们都已经不再信任他了。没有等到增援,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只好接受了失败的命运。法兰西的援军首先抵达罗伊岛,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再次攻打圣马丁要塞无果后,只得率领英军撤退。作战策略和临场指挥上的接连失误让英军损失惨重。就在英军找船撤离时,法军突然杀了过来。六千八百名英军士兵中只有不到三千名士兵在经历饥饿和伤病的折磨后狼狈地返回了英格兰。

    注解:

    [1] 约翰·艾略特(1592——1632),英格兰政治家、演说家。约翰·艾略特因主张议会应该拥有更多权力而多次被查理一世下令关入伦敦塔,最后因身体虚弱死于狱中。————译者注

    [2] 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古希腊著名政治家,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伯里克利毕生致力于经营奴隶制民主政治,力图扩张雅典的势力范围,促进当时的雅典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繁荣,使雅典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译者注

    [3] 塞扬努斯(前20——公元31),提比略统治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公元14年到公元31年,塞扬努斯任罗马帝国近卫军司令,后因被人告发企图篡位,被提比略处死。————译者注

    [4] 提比略(前42——公元37),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到公元37年在位。提比略生性深沉严苛,不易亲近,执政时期并不受臣民欢迎与爱戴。执政后期,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提比略不惜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政敌与亲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暴君的名声。但近代学者根据当年文献记载,认为提比略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译者注

    [5] 拉努夫·克鲁(1558——1646),英格兰法官。1625年1月,拉努夫·克鲁被查理一世任命为英格兰首席大法官,1626年11月被罢免。————译者注